仓库货位管理虽看似基础,实则成为撬动整体运营成本、效率及灵活性的关键杠杆。
静态货位模式凭借其秩序性优势,在SKU稳定、流程简单的场景中表现突出;动态货位模式则通过动态分配机制,显著提升空间利用率和业务适应性,尤其契合高频变动的行业需求。在现实操作中,多数企业更倾向于采用混合策略,借助分区管理实现速度与密度的完美平衡。
静态库位
其核心原则是为每一个货品分配一个永久、唯一的存储位置,即使该货位暂时为空,也不允许存放其他货品。静态货位像是一张静态地图,每个货品有专属位置,员工靠记忆进行库内作业。
如何进行库内作业:
1.上架:货品到达仓库后,入库人员根据之前预设的规则,将货品上架到专属位置。
2.拣货:拣货人员凭借记忆及经验,去预设的库位进行配货。
3.补货:补货人员从存储区将库存转移至拣选区。
静态库位的局限性:
稳定但僵化,每个货品都有专属的库位,当某个货品销售完毕,库位会空闲,引入新品意味着需要为其分配新的永久货位;面对SKU频繁更迭或显著的季节性需求波动时,一旦引入新品或遇到促销季,货位调整就像“搬家”——耗时费力。会显得笨拙和低效,仓库利用率也会低。
动态库位
其核心理念是任何货品都可以被放置在仓库中任何一个可用的、合适的空货位上,多个货品放在一个库位或者多个库位放同一个货品。在这种模式下,决定货品存放位置的不再是人的经验,而是后台的智能系统。系统实时追踪货位、优化拣选路径,摆脱对员工的依赖性。
如何进行库内作业:
1.上架:货品到达仓库后,仓库管理系统(WMS)根据规则(绑定库位,空库位,历史存放库位)智能推荐,上架人员根据提示放到指定位置(也可以根据经验放置某库位)。
2.拣货:仓库管理系统(WMS)会精确指引拣货人员前往存放商品的具体位置,优化拣货路径,不走重复路。
3.补货:仓库管理系统(WMS)自动触发补货任务(订单触发或设置库位上下线触发),补货人员根据库位提示从存储区库位将库存转移至拣选区库位。
动态库位的核心优势
灵活却依赖系统,合理利用每一个空闲库位,一个库位存放多个货品或一个货品存放在多个库位,提升仓库存储密度。无论是面对货品数量的激增、短产品生命周期,还是季节性需求波动,随机货位都能轻松应对,无需重新布局。
动/静态库位策略选择的分析基础
静态库位还是动态库位,本质上是在以“人”为中心和以“系统”为中心两种运营模式间的抉择。
静态库位,对员工要求高,依赖于员工经验和配合。特别是当入库上架人员和出库拣货人员不是一批人的情况下,货品放到哪里,又要到哪里配货,对员工要求是很高的。旺季临时工面对多货品,多动销的仓库,难以上手配货。
动态库位,高度依赖WMS仓库系统,作为仓库“大脑”智能分配货品位置,且能实时、精确地追踪。WMS的出入库路径,结合仓库现场及产品属性,设计合理的路径,高效完成作业。
别跟风选策略,你得先摸清自家业务的“脾气”。可以通过分析库存特性及订单模式,在做选择。
按价值与周转率细分(ABC分析法),ABC分析法是库存管理的基础工具。
A类物品:周转速度很快、销售额很大的物品,通常占总库存10%-20%,但占总价值70%-80%;靠近出口通道处摆放。
B类物品:周转速度较快、销售额较大的物品,占总价值15%-25%;存放在稍远区域。
C类物品:周转速度较慢、销售额较小的商品,占总数量50%-60%,但仅占总价值5%-10%;存放在高层货架或角落。
D类物品:滞销及呆销物品,需要特别处理。
分析订单模式(关联性分析),如常有人同时买A和B商品,就把它们放近点,将这些经常“结伴出现”的商品存放在相邻位置,即“关联性存储”,能显著优化拣选路径,减少拣选员的往返。
库位的布局并不是一成不变的,面对旺季来临、新品上线、甚至退货流程调整等,为了维持最高效率,必须定期对货位进行复盘和调整,建议每季度用ABC分析法复盘一次,及时调整货位。
WMS仓库系统的核心价值远超基础库存追踪功能,其真正意义在于依托系统沉淀的海量运营数据,赋能企业开展基于数据驱动的货位重置前瞻性决策。若仅将WMS定位为静态追踪工具,其价值释放相对有限;但若将其视为可动态迭代的智能分析引擎,企业便能构建起难以复制的长期竞争优势。
400-963-9559
上海市杨浦区国权北路1688弄68号1303室